第(2/3)页 ....... 永乐年间。 朱棣心中思绪万千。 在那个年代,中专生、大学生,学习的方向不一样,各有各的优势。 大学生,也不至于说是浪费人才,总会有用武之地。 毕竟是金子,总会发光。 只是说,在那个时代,更需要有着实用技能的中专生一些。 此时,他反复咀嚼着这几句话。 “缩短教育周期,加速人才培养进程,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。” 自从天幕曝光各朝对儒家思想的改造,还有得知后人对八股文的看法总包含着一种鄙夷的情绪之后。 他再看着大明的科举时,总是觉得有些不是滋味。 此时,他看到后世中专的培养制度,蓦然眼前一亮。 是啊! 大明不止需要满腹经纶、饱读诗书之人,更是需要能够推动国家发展、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型人才。 如今,大明已经有些许可以发展工业化的苗头,各行各业对技艺精湛、能工巧匠的需求日益迫切。 还有专业的农事人才,火药制造的人才等等等等。 想到这里,朱棣禁心生壮志。 大明为何不能借鉴华夏后世的中专制度呢? 一个国家,不仅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,更具备强大的技术实力。 这就是顺应时势! ...... 【这种状况延续了十多年的时间。】 【这期间,大量的专业人才如同及时雨般涌现,有效缓解了华夏在工业化道路上遭遇的人才短缺困境。】 【而八九十年代,这不仅是华夏工业化历程中的一个关键阶段,也是社会转型期里华夏人的迷茫阶段。】 【很多人也陷入到了学实用技术,还是继续深造的难题中。】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