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百九十五章 大道无形处-《一名隐士的前半生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问:我常听说禅宗有“打七”、“参话头”的事,你在笔记中也简单提到过,能描述一下吗?

    答:“打七”是学习佛陀在菩提树下独坐七天而悟道的经历,有克期取证的意思,也好像进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七天封闭式训练。而“参话头”说来也简单,就是利用这个话头束缚住你的妄心,制心一处,到达一的境界后,抛弃话头,进入零的道体本身。因为,如果让你的心“不住色声香味触法”,什么都不想,一般人是做不到的,那就先让你只想一件事,接近一,然后才出现零。话头就多了,有叫参“念佛的是谁的”,有叫参“提死尸的是谁”,有叫参“生从何来、死向何去的”,都是大疑问,用大疑问来引导你的妄心归一。其中的心理过程和难以尽述,但都要最后达到“应无所住”的境地,才有可能开悟。

    问:禅宗在唐代兴盛以来,有大量号称开悟的高手,但在近代却人才缺乏,是这样吗?

    答:对。禅宗因其教育方式不同,又分为多个宗派,但在近代以来,人们的心越来越不老实,得道者也越来越少,以至于虚老和尚一肩挑五宗,这一方面表现出虚老的巨大功绩,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各宗派人才的断档。其实,在近代佛教的发展过程中,其它宗派也出现了这种现象。比如,弘一法师以一已之力恢复律宗,就是例子,要不然,律宗几乎就要失传了。从历史规律来看,任何宗教、甚至任何事物,都有“生灭”,都要经过“成住坏空”,按佛陀所言,佛教已经经历了正法时代、像法时代,我们今天是末法时代。末法时代过后若干年,又会有新的佛法诞生,那或许就是弥勒菩萨成佛的时代了。

    问:我还听说禅宗里还有“不净观”、“白骨观”等修法,那是怎么回事?

    答:你如果读过《心经》,就应该注意这样一段话:“观自在菩萨,行波若蜜多深时,照见五蕴皆空”。其中有个观字,有个照字。观就起意观察,通过修“不净观”,体验身体处处不净,从而培养你的厌离心,通过修“白骨观”,体验身体终将坏来,从而产生出离心。这是以心修心之法。照,就好比照镜子,反映出本来的不加污染的现象,看到事物的本质。观照的功夫,就是参禅的功夫,其中还包含许多神通妙用的内容,这与密教某些修法有类似。观照功夫到家,才可能达到神秀所说:“身似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;时进勤指拭,莫使惹尘埃”的境界。

    问:密教修法中的观想,是否与禅宗所说观照有相同的地方?

    答:有共同的地方,都是以心修心。观想光就体验光,观本尊就体验本尊,那就是想什么来什么,这就是内地寺院里扁额上所题的“心想事成”。

    问:密教如此神秘,仿佛不是我们所知的显教,难道它不是佛法吗?

    答:你在内地所看到的观音菩萨是女性形象,但在有些教派,甚至在有些佛经中,观音菩萨是男性形象。其实,观音菩萨有百千万化身,有哪类众生需要,他就化生哪类众生。佛教也一样,号称四万八千法门,有些法门看起来奇怪,那是你不理解,他们既然都是佛法,必然有其共同点。一是任何佛法都尊崇“三法印”,二是任何佛法的修习都是为了修心,心外求法即是外道。

    比如,显教天台宗有一个数出入息的法门,就与密教中修气脉的呼吸方法是一样的,但他们修身修息的目的,是要通过修习身来培养强大的心灵力量,达到修心的目的。显密二教的理论基础其实都是从佛教经典中来的,你所依据的经典不同,你修行的方法就不一样,但目标是一样的。

    问:我在中央电视台看过一个纪录片,是十一世班禅坐床仪式,我觉得,密教的各种供奉仪轨相当复杂,有种莫名其妙的迷信的感觉,这难道不与佛教严格反对迷信相违吗?

    答:什么叫迷信?不是正信的都是迷信。正信只有得道之人才做得到,刚修之人都可以叫做迷信。参话头、拜佛像、灌顶都可以算是“借假修真”,如果你已证得,还需要修吗?但密教的教派仪轨、上师崇拜等方式是为了增强你对法对师的依赖感,是将你的心归一的方法,符合即心即佛的道理。就是在戒律上,内地佛教也与藏传佛教有区别,内地有“菩萨戒”、“比丘戒”甚至“百丈清规”,西藏有“三味耶戒”,但不论是哪种戒律,都至少要达到两个目的地:一是与社会相适应,二是通过约束身、口、意达到制心一处的目的。

    问:密教中的力士、度母等的造像都非常怪异,这是为什么呢?

    答:一是与西藏社会的传统有关,藏传佛教是在扬弃苯教中产生的,不可避免地在佛教造像中受到苯都鬼神形像的影响。二是与西藏人民的需求相适应,在内地发达的农耕文明中,我们崇拜的是道德神圣的柔软的菩萨。在西藏恶劣的自然环境中,战胜自然、维持人类生存的力量型选手就更受人欢迎。

    问:我曾经在电视纪录片中看到,密教中的坛城非常神秘,它的设置是属于迷信吗?

    答:坛城的设置是有其实践和理论依据的。实践依据涉及秘密,我不谈。理论依据你可以在佛教经典《愣严经》上找,那里面就记录了一个巨大的坛城,不仅将设坛的具体要求写得明白,而且将其巨大的功效也写清楚了。我们不能随便否认没有验证过的东西,所以我们不要随便讲坛城就是迷信。

    问:听说密教中有男女双修的法门,可以介绍吗?

    答:确实有这个法门,而且佛经上也有提及,但由于这个法门对师承、戒律、功夫、心性的要求太高,初学者易入歧途,所以不轻易对外介绍。现在,在深圳在美国有人号称自己能够公开传授这个法门,行邪淫事,这是严重犯戒,况且这样的人是打着佛教的旗号欺骗世人,是要受报应的。原因很简单,这个法门是不允许公开传授的。

    问:我是学习现代科学的,对于物质世界,佛教是如何解释的?

    答:佛教把一切物理世界的现象都称之为“色”,也就是“色即是空、空即是色”中的那个“色”。现代物理学在研究千差万别的物质世界中发现,所有物质世界是由基本相同的基本粒子所构成,以为这就是物质的本质。但是愣严经上提出一个问题:如果说把物质一直细分、分到接近虚空的“邻虚”时,还能分吗?佛教认为,可以分,再分下去就是空了。佛教认为,这个空才是物质的本质,而不是基本粒子。色的本质是空,空性要通过色来体现。

    问:如果物质的本质是空的话,那么空怎么变成色?色怎么体现空?

    答:真正要体验空性,必须是得道之人。我姑且打个不恰当但是你容易理解的比方:你把空当成力。在物理学上,有一个质能转换公式,也就是物与力的关系。物质空了,就变成力了,力量大了,就生成物了。而心是可以影响力并且可以感受力的,所以修心就好比修力,力能创造世界,心也就能够创造世界。此所谓“心能转物,即同如来”。

    你也可以这样想:一个电子对撞机,巨大的力量产生出新的物质,物质的湮灭也可以产生巨大能量,推动对撞机工作的是心。

    问:因果报应真的存在吗?为什么经常发生“好人命不长、坏蛋祸千年”的现象,因果与常识不符?

    答:在佛教中,你可以看《梵网经》。佛教的目标是出世的,是针对心与真理的关系,其因果基础不是我们世俗的道德评判,而是类似于化学反映的条件行为与结果。个人的因果小于众生的共业,个人的神通也小于刀兵王难,因为共业是集体的因果。况且,好人早死的原因是否是因为他前生造业?死后是否是早登极乐?世人无法证实,所以不要妄言。在佛教中,心理动机是一个影响因果的巨大存在,因为心理动机会一直存在于你的记忆之中并牢牢影响你今后的动机,因其连续相环的动机而造成连续相环的行为,必然会产生后果,当条件具备和时机成熟,后果必然显现。建议看《西藏度亡经》,看记忆对死亡世界的巨大影响。我再强调一次:心即是佛。

    问:佛经上多处记载,佛能够穿越千亿佛土,瞬间抵达。我想问的是:有这么快吗?

    答:佛的抵达其实就是心的抵达,要让你理解心的抵达,我可以简单以力的抵达来加以描述。在量子世界中,两个纠缠的量子之间的纠缠反应速度是超过光速的,这种纠缠的联系机理是什么?如果你把它想象成一种力,那么就可以理解了。力不是物质,但必须通过物质反映出来,力的本质是空,而心的本质也是空,所以,心有瞬间抵达的可能。

    从相对论讲,有质量的物质在我们这个世界里,是无法接近光速的,因为物质越接近光速,其质量就越接近于无穷大。但是心是没有质量的,所以它能够摆脱物质定律的束缚。这是从速度上讲,其实速度就是时间与空间的关系。那么,人心的空间有多大?无穷大。俗话说:心比天高。所以心是不受时空限制的,永恒的真心即是佛心。这一点,可以用来推导灵魂是否永恒的话题。如果你的灵魂与真心相吻合,那么灵魂是可以永恒的,真心永不灭。

    问:虽然我从理论上理解物质的本质是空的解释,但在现实生活中,如何理解空?难道我们生活在真空中?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