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朱元璋把一切问题都考虑到了,唯独没有考虑到这点。 仔细想想,这确实是他最大的失误。 当然,卫所制度也有他好的一面。 在朝代初期,它的战斗力肯定是要比募兵强的。 但等那些老兵都死了呢,等到更新换代了呢,即便他们的子孙仍然具有一定的战斗力,但再往后走就不好说了吧。 毕竟穷的连马鞍都买不起了,还怎么可能继承家学呢。 要知道习武可是要耗费大量的钱财的。 大明的卫所士兵可无法做到隋唐府兵的家底。 这么一想许多事情就明白了。 随着土地兼并的愈演愈烈,那些昔日光荣无比的卫所兵活的竟然连乞丐都不如。 他们完全就是卫所军官的个人奴隶,呼来喝去没有任何的自由可言。 于是乎出现了逃籍的情况。 许多人宁愿逃走另谋出路也不愿意吊死在卫所原籍这棵树上。 逃走至少还有希望,留下来就是死路一条。 于是乎支撑大明军制的根本制度--卫所制彻底崩塌了。 等到了嘉靖时期,甚至几十个倭寇都敢到南直隶、浙江、福建沿海耀武扬威,更夸张的是一票卫所兵竟然不敢反击。 这让嘉靖皇帝意识到需要做出改变了。 于是乎便有了戚继光,便有了戚家军。 戚家军完全是戚继光征兵募兵组建的,换言之就是用募兵制代替卫所制。 虽然卫所军队仍然保留,但明眼人都知道只是一个摆设,大明今后的作战主力都是募兵了。 可以说时势如此,戚继光只是恰好出现在了那里罢了。 没有戚继光还会有其他人。 这也解释了为何九边各军镇相继都出现了类似的私兵。 这些私兵名义上是将领的家丁亲兵,实际上就是他们豢养的心腹军队。 第(2/3)页